top of page

深針睛明穴,何以有奇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本人從事中醫針灸事業已47年久。 1967年就讀中醫,學生時期已開始採用深針療法,那個年代大概受到赤腳醫生運用深針療法所影響,他們當時取得了許多前所未有卓越醫療效果,如聾啞疾等等。


當時震撼全世界,此時中國醫學界也有用深針療法,治好各種眼疾,包括青光眼、眼盲等報導。此時,當學生的我就想盡各種辦法去取得他們的臨床治療資料,然後經常去摸索學習針法免費為病人治療,有時也獲得很好療效。


 畢業後,1971年底上門看診有一位嚴重的青光眼患者,病人血壓190/110,頭劇痛,左眼脹痛,有虹視。針刺睛明穴1 ½寸,眼內感應脹痛劇烈,當針提出,頭劇痛、眼脹痛完全消失,從此知道,針刺睛明穴能治好青光眼,後來不斷在臨床針刺睛明穴,發覺配合有關穴位更能治好很多嚴重的眼疾。


 深針睛明穴,何以有奇效?


深針睛明穴治眼疾有奇效

《靈樞·答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睛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


幾千年來,中醫古籍眼科文獻記載,似乎一切眼疾必用之穴。它具有疏通經絡氣血之作用。從解剖學觀點,睛明穴1.5寸感應點,離開視神經,大概1寸左右,之間有很多血管與神經,通過穴位的感應,傳導至視神經,再由視神經傳導至整個眼球內部各組織,形成促使有如下有效作用:(1)祛瘀作用,如視網膜血管出血、視網膜血管阻塞、白內障、飛蚊症。 (2)調整、修補作用,如眼角膜變形、眼壓高、細菌性感染致盲、中毒性眼盲、青光眼視野縮小、流眼淚、視網膜脫落。 (3)止痛、消炎,如鐳射後遺症疼痛、葡萄膜炎(非合併類風濕)、糖尿性視網膜水腫(4)強化作用,弱視、視網膜色素病變、懶惰眼等。


多年來臨床治療眼疾,睛明穴卻有如上各種作用。單用睛明穴神奇可治愈多種眼疾。若配合球後穴、承泣、上明、風池穴,對各種疑難重症,卻能起到非常好的卓越效果。


根據中醫古籍文獻資料: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雲:“針入一寸五分,留五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針灸甲乙經》雲:“針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針灸資生經》王執中按說“《明堂》雲針一分半。《銅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針刺睛明穴在現今《針灸學》、《腧穴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等教材有明顯的分歧。有言直刺0.5寸-1寸、0.3寸-0.5寸、0.2寸-0.6寸。蘇新平[1]提出針刺睛明穴最深深度為0.9寸(骨度分寸,即以眼內眶緣與外眶緣之間的距離為1寸,成年男女一般約為37.4毫米)


張全明[2]就內睛明穴解剖層次、操作方法、臨床應用等方面做一探討。認為針刺時針的方向應於眼眶壁平行,深度以 1-1.5 寸為宜, 切勿再深。針刺時有酸脹感和突出感。


針刺取85°夾角進針


周雅萍、趙君[3]的操作方法如下:施針者用手指向外側輕壓眼球,以加大進針間隙,並使眼球固定,在目內眥的上外方0.1寸的凹陷進針。針尖應接近眼眶內側壁,但勿緊貼,略朝後外呈85°夾血,緩緩刺入0.2-0.6寸,深刺可達1.0-1.5寸,遇到阻力時,不宜強行進針,應改變進針方向或退針。進針後,不宜提挿或大褔度捻轉。針尖透過眼瞼後,始終有空松感。


王悠楊[4]認為: 所治病證的不同, 醫者技藝的不同和患者體質的不同是睛明穴針刺深度存在很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但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尋找療效和安全的最大平衡點的臨床實際運用的不斷探索。雖然詢證醫學的不斷發展要求對針灸治療標準量化,但作為傳統的祖國醫學而言, 中醫的特色是個性化治療, 所以在臨床使用睛明穴治療疾病的時候, 也應該以實際治療需要為出發點, 療效與安全並重。


針刺睛明穴以85°夾角進針,認為其理論基礎在現代解剖學中的意義有兩點: ( 1)提示醫者針刺角應與眼球有一定得角度, 勿緊貼眼眶或眼球; ( 2)提示醫者不要墨守垂直進針的成規, 而是要根據醫生和患者的針刺感覺而定, 要順勢尋落空感而進針。


以解剖探討針刺睛明穴的危險性


睛明穴直刺進針,針尖穿經的結構為皮膚、皮下組織、瞼內側韌帶、內直肌、眶脂體。針體上方有眼動脈、篩前動脈及伴行的鼻睫神經通過。皮膚刺入點至篩前動脈平均距離為(18.25±4.45) mm,角度為與針體向上成(12.5±5. 5) °,皮膚刺入點至視神經管前極平均距離為(43.37±7.84) mm。結論:睛明穴進針應避免向後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篩前動脈引起眶內出血;同時直刺進針深度一般不超過30.36 mm,以免損傷視神經管前極。


眼部針灸常用穴位

眼部針灸治療常用睛明、上明及承泣穴,探討其 進針方向及針刺深度等很有必要。從睛明穴進針後,若緊貼內側壁行針,針尖至20±0.8mm 時,可刺中篩 前動脈,繼續深刺至 32±1.1mm,可刺及篩後動脈。二動脈在此處穿入眶壁,位置較固定,損傷後極易出血。臨床發生出血後眼球有外突感,出血較多可致上、下 眼瞼皮下瘀血,呈青紫色外觀。篩前、篩後動脈均行於 上斜肌與內直肌之間,起於眼動脈,與相應的靜脈、神 經伴行,經位於眶內側壁的篩前、篩後孔入篩竇。篩前動脈直徑大於篩後動脈,位置較淺, 針刺深度宜在17mm 以內可防損傷。


若需繼續深刺,針尖不要緊貼眶內壁,應略向外呈85°行針,不宜提插和大幅捻轉。當針刺深度達32mm 及以上時,針尖可能刺傷篩後動脈甚至睫狀後動脈,可引起眼眶深部出血,嚴重時可引起睫狀體及虹膜的供血不足,甚至眼球中膜(葡萄膜)的部分壞死;當過度深刺,其深度男性達50mm 左右,女性達49mm 左右時,針尖可能刺傷視神經和眼動脈。刺中視神經,反應非常強烈,放電感走向眼球, 眼球內有冒金星感; 當針刺深度達51mm 以上時,針尖可能透過眶上裂而刺傷海綿竇或刺傷三層腦膜以及大腦額葉,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外流、顱內壓升高以致休克,反复提插捻轉時,損傷更嚴重,甚至引起死亡。因此針刺時要控制好進針深度,因深度 愈深,其危險性就愈大。


深针睛明穴示意图

針刺睛明穴會有危險嗎?


從解剖學的觀點來說,睛明穴是個危穴,本人從事針刺睛明穴47年久,從來沒有針刺事故的發生。必須說明的是針刺睛明穴深度從未超出1.5寸。承泣、球後、上明穴深度針刺8-1.2寸為限。


為了竭盡所能不會有危險或盡量少出血,針刺穴位一定要正確,下針方向一定要85度向外,不可隨意提插。針刺已進入後,若有硬組織擋著(當患者情緒很緊張時,眼內組織會收縮,會很難進針,不久情緒緩解,就會容易進針)就要避開硬組織,若還是不能進針時,絕不可加強力度刺入,以免造成事故的發生。

谢奇眼部深针疗法
眼部針灸

針刺前,病患者最好先給眼專科醫生檢查,是否屬於哪一種眼疾,嚴重程度,或眼內是否有腫瘤(包括血管瘤),以上所提出的是對我們臨床針刺治療時,是非常有利而且促使針刺睛明穴的危險性降至最低。


針刺睛明穴雖然不會有危險,但必定是合格的中醫師,嚴格培訓針刺正確手法。一定要做到患者安全健康為首要。


牢記著尊敬的柴鐵劬教授所編的靳三針臨床配穴法裡面眼三針所述[睛明穴是治療重症眼疾的必選組穴,只要膽大心細,行方智圓,亦不必顧慮重重。然輕症眼疾實無冒此大險必要。應知治法以中病為佳,萬勿自逞技高,損人害己,非良醫之所為。


 眼疾取得好效果,關鍵是針刺手法


清代著名針灸學家李守先生說過“針灸之難,難不在穴,在手法耳”除了手法取得效果好,在定位以及針刺方向、深度要正確。要適當配穴,有時需要留針15分鐘至半小時。眼疾治療後已有了效果,最重要還是日後注意保養,所謂“養眼之道,效果會有持久性。”


 從病人經驗得知,治療眼疾時,若配合氣功如太極拳等,針刺療效更顯著。原因氣功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眼內血管得到血液供應,非常有利於眼內組織功能的恢復,所謂“目得血而能視,氣脫者目不明”


 多年來臨床研究結果認為針刺對以下眼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青光眼、視網膜靜/動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出血、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隱性黃斑營養不良、白內障、葡萄膜炎(先天免疫性疾病)、眼角膜變形、眼內不明原因痛/矇症、鐳射後遺症、弱視、色盲、中毒性/細菌性感染眼盲、腫瘤壓迫視神經致盲、懶惰眼、乾眼症、眼疲勞、流眼淚、飛蚊症、近視散光等內眼疾病。


 陳可翼院士曾提出“處理好精確性與實踐的關係”“過去過分強調精確性而忽視經驗的特殊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與信心。在47年裡不斷從事眼科臨床研究工作,特別在這幾年裡,很欣慰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希望通過這次學術研討會,這份臨床研究報告能給予中醫眼科取得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2013年10月中榮幸被前中國衛生部長佘靖,邀請參與廣州從化中醫高峰論壇主講。學術大會期間唐由之教授學生,吳星偉眼科博士後來邀本人參與2014年上海中醫眼科學術大會主講。他是大會籌委會主席,他對我說了一段話“謝會長,我坦白告訴你,我們中醫幾十年來,在眼科沒有什麼突破,也不知道睛明穴1寸半下有個點能夠治好這麼多難治的眼疾,太好了,太好了!”這些話值得深思與探討。祈望以後中醫眼科的發展,必定須要中西醫結合眼科專家們深一層去研究、探討以及推廣普及


運用,確是眾多眼疾患者的福音。


 中西醫眼科治療各有長處,也有不足之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唯有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最為優勢。個人認為針刺穴位,應在前人所設標准上,勇於探索未知之地。 47年來臨床研究成果探用針刺85°深針療法(1.5寸為限)對各種眼疾疑難重症皆有一定效果。眼內反應有酸脹感為指標。


治療效果決定於醫者手法操作水平。


現經收集125病例記錄全為患者針後講述見證臨床效果。


往後祈望有更深入大量臨床科研工作者參與,把這種針刺優勢發揚光大。

1,73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